2016年9月21日 星期三

想被看見




今天聽到讓我覺得好難過的一句話
“我的存在感低到功課沒交老師都沒有發現  呵呵”

前半段小庸還有一搭沒一搭的說著自己被安排去輔導室打牌
在我還丈二金剛摸不著頭緒時
他說  就人際關係的課
我猜想  應該是學校特別安排的吧
接著他又說“就是給沒有朋友的人去的啦...
我突然有點卡住
停頓了一下後  他接著說的就是上面那句話
然後他又說
“連上課的時候桌上沒有放課本老師也沒有發現...

我絕對相信老師沒瞎也沒聾
學校安排輔導也是出自於善意
但客觀的事實與主觀的感受差距卻如此之大
造成的影響讓人好心痛

我絕對相信
如果可以  沒有人想要被無視
每個人都希望  被看見...
.

2016年9月4日 星期日

不想被無視




初初與小庸見面  他的表現並不友善
第一次見面一副不太情願的樣子坐在椅子上  口語互動極少
後半則起身在會談室裡晃來晃去不過也沒離開會談室
臨離開前  媽媽告訴我
說她從來沒有看過小庸可以如此配合的坐那麼久沒有跑掉...

根據他的問題主訴  我相信他當天的表現應該算是不錯的
但對一個即將升國中的大孩子而言  ...  

經過了一番奮戰  我們終於進入了單獨的會談階段
小庸很妙  選擇的位置是離我最遠的一張椅子
願意談話的內容多與遊戲有關  並且很跳  一下這個遊戲一下那個遊戲的
一開始還在想  他到底有沒有聽懂我的話
因為多半他對我的回應都沒有進一步的反應
直到他開始莫名的背出遊戲或小說的對話內容
或者跟我討論分析起遊戲時
我發現  他不是不能而是不為....

新生訓練的第一天
他雖然有去學校  但都在校園晃沒進教室  隔天就沒去學校了
那週的會談他直接告訴了我這件事  但不等我回應便又直接想跳離話題
這次我沒讓他逃走  直接切入並回應了我看到的他的困難
他想了想跟我說
“有沒有努力我都會忘...
“媽媽目標都訂很遠...
“努力了也不會成功...
“努力完也不會有成就...
“我就是懶啊...
最後並告訴我  大家都這麼說
好個學來的無助的狀態  一個“自己只值得零分”的概念啊...

過高的期待是一種壓力  會讓人動不了
不被期待也是一種壓力  會讓人不想動
過與不及...  哪裡是那個最適合的平衡點呢?!


幼兒喜歡玩躲貓貓遊戲
用手遮著臉或躲到布簾後
但  他們並沒有真的想不被看見......
.

2016年8月29日 星期一

記憶(二)





記憶不只是保存資訊  同時也包括處理
例如在擬定工作計畫時  會在腦海中排定工作的先後順序
與其說短期記憶是在儲存資料的地方  它應該更像工作場所
因此  短期記憶又被稱為工作記憶(working memory

而要檢索長期記憶中的資訊時
必須要先喚醒在短期記憶中消失的資訊
讓它恢復到能夠處理的狀態

心理學家Larry Squire則以分子生物學研究為基礎
將記憶分為陳述性(declarative非陳述性(non-declarative兩種基本形式

非陳述性記憶通常難以用語言表達或轉述
非陳述性記憶包括程序性記憶、促發效果、簡單古典制約、習慣化等
如記得如何騎腳踏車或綁鞋帶是一種程序性記憶
要取得程序性記憶  學習者本身必須反覆體驗這個程序
過程或許辛苦  但只要取得就能夠維持相當長的時間
如就算很久沒有盪鞦韆  長大之後也不會忘記怎麼盪
有時也可以在不自覺情況下使用程序性記憶
就好像彈鋼琴  一首曲子只要彈過多次
就算不用大腦思考  手指也可以照著越普彈奏

陳述性記憶則是一種外顯記憶  可以用語言來表達
又可以分為事件記憶(episodic memory語意記憶(semantic memory
事件記憶儲存個人經驗及在特定時間和地點發生的事件或情節
如記得昨天在學校裏遇見了A老師
語意記憶則不涉及特定的時間和地點
如我們知道學校是學生學習的地方

目前對於陳述性記憶與非陳述性記憶的區分有較高的共識
但語意記憶和事件記憶是否為兩個不同的系統仍有爭議
  目前大部份的研究者同意
這兩類記憶之間存在相當多的交互作用
不過是否該將它們視為不同的記憶系統則仍沒有定論
.

2016年8月28日 星期日

記憶(一)




1960年代  記憶被認為有幾個階段
有人因而提出有相對的儲藏室(store storage)模式
一般稱為雙記憶模式:

資訊
感覺器官:視覺、味覺、嗅覺、觸覺
短期記憶:不斷覆誦的話話可維持7個,不覆誦大約只能維持20
長期記憶:半永久的記憶,就原則上來說容量無限

個人接收到的資訊會經過感覺器官進入短期記憶(short-term memory
短期記憶為暫時保存仍可意識到的資訊的地方  容量非常小
如果不覆誦(rehearal)的話短時間內資訊便會逐漸消失

根據認知心理學家George Miller的研究發現
無論是任何國家、種族或性別
短期記憶的容量皆為7±2這個數字
因此  將之命名為『神奇的數字:7±2magical number7±2)』
他注意到  人的記憶廣度大約為7記憶塊chunk
將零星無意義的資訊拼湊成有意義的組合
這樣便可以將大量的資訊存放入大腦之中
如數字0928773429單獨來看是10個數字
但若分成0928-773-429就變成了3個記憶塊
如此  變可記憶更多的訊息

為支持雙記憶模式的說法
實驗研究中將數十個單字逐一告訴受試者
之後再請他們任意說出記住的單字
結果發現  最早和最晚告知的單字被回想起來的可能性最高
這種現象分別被稱為初始效應(primary effect)和新近效應(recency effect
雙記憶模式解釋了這兩種效應的原因  認為
初始效應是因為一開始的單字被收入短期記憶中後
反覆記憶次數相對較多可能進入長期記憶  所以記得較牢
新近效應則是最後出現的單字還停留在短期記憶中  所以可能比較容易被想起

日常生活中不斷的在使用短期記憶
而當類似的事件重覆發生多次後(覆誦)
相關的記憶就會被移入長期記憶long-term memory
長期記憶的容量非常大  可以永久保存資訊
必要時經過檢索可被提取至短期記憶
這就是『回憶』個現象的模式囉
.

2016年8月26日 星期五

制約--糖果和鞭子法則




當你想要鼓勵一個人  或想要控制對方的行為時
只要在對方做出你要他做的事時給他一顆糖果(獎勵)
並在他做出你不要他做的事  就給他一計鞭子(懲罰)
這就是行為心理學的基礎--制約作用(conditioning
看起來很容易
但事實上  要讓這個法則發揮效用其實並沒有那麼簡單
如果沒有掌握好獎勵的時機或懲罰的輕重
反而會降低對方照你要求去做的慾望

運用小動物進行的實驗
若想訓練小老鼠走T型迷宮只往右邊轉
理論上  就只要在右邊放置老鼠喜歡吃的餅乾(獎勵)
並在左邊安裝電擊裝置(懲罰)就可以百分百呈現出糖果和鞭子的效果
而事實也發現  這個實驗是成功的
“只要提供有志竟成的環境  就能促使老鼠做出你想要他做的事”
  也是自古以來教育法的主流

但有研究報告指出  光是提高電擊的強度就會讓實驗徹底失敗
若在老鼠誤走往左邊時遭受到強烈電擊
因為害怕突如其來的懲罰當下就退縮不前
就生物的角度來說  老鼠應該會認為待在原地不動才是最合適的做法
變成一隻欲振乏力的老鼠
日後進行解剖時  發現這個實驗中的老鼠都罹患了壓力性胃潰瘍

且亦可見  在日常生活中
B的期待是希望得到關注
AB的行為符合期待時大肆給予讚美(給予B關注)
B的行為不如預期時給予責罵與批評(給予B關注)
此時  無論獎勵或懲罰  B來說都是A還是注意到他的
那麼  原本的鞭子可能就變成了糖果
成了個不合宜的制約!!

是否非得糖果與鞭子並用才會是個有效的策略
需三思囉!!
.

自我效能(二)




想要提高自我效能最重要的是目標設定的位置

Schunk進行了一項實驗
受試者是40名對數學沒有興趣的兒童
將受試者分成三組進行輔導課
讓他們連續七天自行練習總共42頁的習題
A組:每天以完成6頁習題為目標
B組:以在七天內完成42頁的習題為目標
C組:盡可能加油
結果顯示  雖然所有的孩子都寫完相同數量的習題
不過算術能力的學習成果和對自我效能的感覺卻有相當大的不同
A組的孩子因為每天學習的份量相當
並且當天就能夠體會到達成目標的成就感
因此學習能力和自我效能大幅提升
B組和C組效果卻沒有太大的不同

自我效能理論主張每個人都希望靠自己的能力管理自己
只設立一個遠大的目標時
在完成這個大目標之前只能滿懷不安  懷疑自己是否能夠撐到最後
甚至可能覺得既孤獨又辛苦  一點都不適合自己
但只要將大目標分解成小目標
就容易產生自己也能夠完成的效能期待
並且能夠重複體驗“今天全部完成”的成就感

快將該做及想做的事分期付款的完成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