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29日 星期一

記憶(二)





記憶不只是保存資訊  同時也包括處理
例如在擬定工作計畫時  會在腦海中排定工作的先後順序
與其說短期記憶是在儲存資料的地方  它應該更像工作場所
因此  短期記憶又被稱為工作記憶(working memory

而要檢索長期記憶中的資訊時
必須要先喚醒在短期記憶中消失的資訊
讓它恢復到能夠處理的狀態

心理學家Larry Squire則以分子生物學研究為基礎
將記憶分為陳述性(declarative非陳述性(non-declarative兩種基本形式

非陳述性記憶通常難以用語言表達或轉述
非陳述性記憶包括程序性記憶、促發效果、簡單古典制約、習慣化等
如記得如何騎腳踏車或綁鞋帶是一種程序性記憶
要取得程序性記憶  學習者本身必須反覆體驗這個程序
過程或許辛苦  但只要取得就能夠維持相當長的時間
如就算很久沒有盪鞦韆  長大之後也不會忘記怎麼盪
有時也可以在不自覺情況下使用程序性記憶
就好像彈鋼琴  一首曲子只要彈過多次
就算不用大腦思考  手指也可以照著越普彈奏

陳述性記憶則是一種外顯記憶  可以用語言來表達
又可以分為事件記憶(episodic memory語意記憶(semantic memory
事件記憶儲存個人經驗及在特定時間和地點發生的事件或情節
如記得昨天在學校裏遇見了A老師
語意記憶則不涉及特定的時間和地點
如我們知道學校是學生學習的地方

目前對於陳述性記憶與非陳述性記憶的區分有較高的共識
但語意記憶和事件記憶是否為兩個不同的系統仍有爭議
  目前大部份的研究者同意
這兩類記憶之間存在相當多的交互作用
不過是否該將它們視為不同的記憶系統則仍沒有定論
.

2016年8月28日 星期日

記憶(一)




1960年代  記憶被認為有幾個階段
有人因而提出有相對的儲藏室(store storage)模式
一般稱為雙記憶模式:

資訊
感覺器官:視覺、味覺、嗅覺、觸覺
短期記憶:不斷覆誦的話話可維持7個,不覆誦大約只能維持20
長期記憶:半永久的記憶,就原則上來說容量無限

個人接收到的資訊會經過感覺器官進入短期記憶(short-term memory
短期記憶為暫時保存仍可意識到的資訊的地方  容量非常小
如果不覆誦(rehearal)的話短時間內資訊便會逐漸消失

根據認知心理學家George Miller的研究發現
無論是任何國家、種族或性別
短期記憶的容量皆為7±2這個數字
因此  將之命名為『神奇的數字:7±2magical number7±2)』
他注意到  人的記憶廣度大約為7記憶塊chunk
將零星無意義的資訊拼湊成有意義的組合
這樣便可以將大量的資訊存放入大腦之中
如數字0928773429單獨來看是10個數字
但若分成0928-773-429就變成了3個記憶塊
如此  變可記憶更多的訊息

為支持雙記憶模式的說法
實驗研究中將數十個單字逐一告訴受試者
之後再請他們任意說出記住的單字
結果發現  最早和最晚告知的單字被回想起來的可能性最高
這種現象分別被稱為初始效應(primary effect)和新近效應(recency effect
雙記憶模式解釋了這兩種效應的原因  認為
初始效應是因為一開始的單字被收入短期記憶中後
反覆記憶次數相對較多可能進入長期記憶  所以記得較牢
新近效應則是最後出現的單字還停留在短期記憶中  所以可能比較容易被想起

日常生活中不斷的在使用短期記憶
而當類似的事件重覆發生多次後(覆誦)
相關的記憶就會被移入長期記憶long-term memory
長期記憶的容量非常大  可以永久保存資訊
必要時經過檢索可被提取至短期記憶
這就是『回憶』個現象的模式囉
.

2016年8月26日 星期五

制約--糖果和鞭子法則




當你想要鼓勵一個人  或想要控制對方的行為時
只要在對方做出你要他做的事時給他一顆糖果(獎勵)
並在他做出你不要他做的事  就給他一計鞭子(懲罰)
這就是行為心理學的基礎--制約作用(conditioning
看起來很容易
但事實上  要讓這個法則發揮效用其實並沒有那麼簡單
如果沒有掌握好獎勵的時機或懲罰的輕重
反而會降低對方照你要求去做的慾望

運用小動物進行的實驗
若想訓練小老鼠走T型迷宮只往右邊轉
理論上  就只要在右邊放置老鼠喜歡吃的餅乾(獎勵)
並在左邊安裝電擊裝置(懲罰)就可以百分百呈現出糖果和鞭子的效果
而事實也發現  這個實驗是成功的
“只要提供有志竟成的環境  就能促使老鼠做出你想要他做的事”
  也是自古以來教育法的主流

但有研究報告指出  光是提高電擊的強度就會讓實驗徹底失敗
若在老鼠誤走往左邊時遭受到強烈電擊
因為害怕突如其來的懲罰當下就退縮不前
就生物的角度來說  老鼠應該會認為待在原地不動才是最合適的做法
變成一隻欲振乏力的老鼠
日後進行解剖時  發現這個實驗中的老鼠都罹患了壓力性胃潰瘍

且亦可見  在日常生活中
B的期待是希望得到關注
AB的行為符合期待時大肆給予讚美(給予B關注)
B的行為不如預期時給予責罵與批評(給予B關注)
此時  無論獎勵或懲罰  B來說都是A還是注意到他的
那麼  原本的鞭子可能就變成了糖果
成了個不合宜的制約!!

是否非得糖果與鞭子並用才會是個有效的策略
需三思囉!!
.

自我效能(二)




想要提高自我效能最重要的是目標設定的位置

Schunk進行了一項實驗
受試者是40名對數學沒有興趣的兒童
將受試者分成三組進行輔導課
讓他們連續七天自行練習總共42頁的習題
A組:每天以完成6頁習題為目標
B組:以在七天內完成42頁的習題為目標
C組:盡可能加油
結果顯示  雖然所有的孩子都寫完相同數量的習題
不過算術能力的學習成果和對自我效能的感覺卻有相當大的不同
A組的孩子因為每天學習的份量相當
並且當天就能夠體會到達成目標的成就感
因此學習能力和自我效能大幅提升
B組和C組效果卻沒有太大的不同

自我效能理論主張每個人都希望靠自己的能力管理自己
只設立一個遠大的目標時
在完成這個大目標之前只能滿懷不安  懷疑自己是否能夠撐到最後
甚至可能覺得既孤獨又辛苦  一點都不適合自己
但只要將大目標分解成小目標
就容易產生自己也能夠完成的效能期待
並且能夠重複體驗“今天全部完成”的成就感

快將該做及想做的事分期付款的完成吧!!
.

2016年8月24日 星期三

自我效能(一)





目標越高越好? 越高的山越讓人想爬??

要想激發達成目標的意願
“相信自己一定能夠達成目標”非常重要
這種自信就叫做自我效能(self efficacy

心理學家Albert Bandura的自我效能理論認為
只有“努力就會有回報”的結果期待
和“自己能夠付出這樣的努力”的效能期待
二者能夠相互配合
人才能夠自動自發繼續努力

舉例來說  想要瘦身的人
持續半年晚餐只吃高麗菜就能夠瘦五公斤--結果期待
認為自己可以持續吃上半年的高麗菜當晚餐--效能期待
若二者可以互相配合  則瘦身可以成功
但如果缺乏效能期待  沒有自信並相信自己可以完成
那麼  無論多強烈的結果期待都無法反應在行動上囉

設立一個自己可能達成的目標  並且努力前行吧!!
.

2016年8月23日 星期二

頑固



2014223·
 五月天 阿信
廣場已成廢墟,但將會有什麼從這裡升起?

J J x MAYDAY [ 黑暗騎士 ] 
* 基輔市.烏克蘭 photo from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Sarah 分享了五月天 阿信相片

你所關心的  是些什麼??
隨著身高變高年齡變大
視野  是否跟著變寬變廣

二十多歲的倔強    四十幾歲的頑固
不一樣的時空  卻有著相同的一顆心

頑固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KiMrg6rgYQ
.

2016年8月22日 星期一

虛假的記憶(二)




“回憶”在大腦當中如何運作?

William等人的實驗發現
當人被迫必須想起想不起來的事情時
比起建構式記憶  更會經歷如同問題解決(problem solving)的過程

實驗半強迫的要求已經從高中畢業4~19年的受試者
回想高中時代同學的名字  並請他們描述在回憶過程中想起的事情
觀察重點不是受試者想起的人數  而是口述的回憶過程
結果發現  受試者的回憶過程與人類問題解決的順序十分相似
即『釐清問題的所在/設定事情的來龍去脈』
『收集相關資訊/摸索』  以及『評估、整合/確認』

例如為了想起“參加歌唱比賽”時的同學
就必須設定新的情節  並根據這個情節來進行資料收集
實驗發現每個受試者都會在原本的設定上附加
“當時是園遊會,我們聚集在禮堂”等新條件加以擴大
之後再根據這個條件進行摸索和確認
因為這樣的機制  大多數人都會開始覺得真的有那麼一回事
然後就沒完沒了了

根據Tuliving的研究
所謂的回憶是一種附加的  也就是幾乎都是都是建構式的記憶
但不像是隨便拿取儲存在大腦中的圖書館的書
每個人雖然都會積極回想以前的事
但還是會希望是自己來決定應該要想起什麼
若是在他人強迫下不得不回憶或不願意回憶時
就會像是問題解決或猜謎一樣  創造出虛假的記憶...

被強迫回憶虛假的記憶就會跟著增加
但人的認知卻正好相反
越是回憶反而越會認為自己絕對不會出錯
因此只要時間拉長  無論是正確或是錯誤資訊
在大腦中都會變成事實
但實際的狀況是
事後被迫回意追加的記憶內容有不少都與事實背道而馳

謹慎使用自己回憶出來的記憶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