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28日 星期日

記憶(一)




1960年代  記憶被認為有幾個階段
有人因而提出有相對的儲藏室(store storage)模式
一般稱為雙記憶模式:

資訊
感覺器官:視覺、味覺、嗅覺、觸覺
短期記憶:不斷覆誦的話話可維持7個,不覆誦大約只能維持20
長期記憶:半永久的記憶,就原則上來說容量無限

個人接收到的資訊會經過感覺器官進入短期記憶(short-term memory
短期記憶為暫時保存仍可意識到的資訊的地方  容量非常小
如果不覆誦(rehearal)的話短時間內資訊便會逐漸消失

根據認知心理學家George Miller的研究發現
無論是任何國家、種族或性別
短期記憶的容量皆為7±2這個數字
因此  將之命名為『神奇的數字:7±2magical number7±2)』
他注意到  人的記憶廣度大約為7記憶塊chunk
將零星無意義的資訊拼湊成有意義的組合
這樣便可以將大量的資訊存放入大腦之中
如數字0928773429單獨來看是10個數字
但若分成0928-773-429就變成了3個記憶塊
如此  變可記憶更多的訊息

為支持雙記憶模式的說法
實驗研究中將數十個單字逐一告訴受試者
之後再請他們任意說出記住的單字
結果發現  最早和最晚告知的單字被回想起來的可能性最高
這種現象分別被稱為初始效應(primary effect)和新近效應(recency effect
雙記憶模式解釋了這兩種效應的原因  認為
初始效應是因為一開始的單字被收入短期記憶中後
反覆記憶次數相對較多可能進入長期記憶  所以記得較牢
新近效應則是最後出現的單字還停留在短期記憶中  所以可能比較容易被想起

日常生活中不斷的在使用短期記憶
而當類似的事件重覆發生多次後(覆誦)
相關的記憶就會被移入長期記憶long-term memory
長期記憶的容量非常大  可以永久保存資訊
必要時經過檢索可被提取至短期記憶
這就是『回憶』個現象的模式囉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